查看原文
其他

项飙、邓小南、李连江、应星一致推荐,一本写给学者的自救之书

广西师大出版社 雅书品iRead 2022-07-28

当前的大学校园,生活变得太过匆忙,人人事务缠身,不堪其扰,那些制造出这种浮夸忙碌而狂热的过程,让大学不再是智慧的象牙塔。内卷,绩效,教授也都成了打工人


  • 我们花时间去申请做研究的项目资金,却没有时间真正做研究;


  • 我们花时间做汇报,论证某课程的效果符合指导意见的要求,却没有时间思考这门课下一年度应该怎么教;


  • 我们花时间在各种委员会内听取汇报,有多少项目申请获得成功,又有多少课程结果达到满意标准,却没有时间与同事交流,交换意见;


  • 我们花时间发表了一堆论文,却没有想想它们对学术到底有多少贡献;

    ……


以上所述,都是一个体制的种种症状,在这个体制内,手段压倒了目的,管理主义的指令主导一切,取代了原本它们要提供支持的学术活动。



2020年即将过去,在此,我们诚邀忙碌了一年的高校青椒,和我们一起用《慢教授》开启2021年,希望学者们在新的一年里都能从容生活。

 慢教授宣言 

[加]玛吉·伯格 芭芭拉·西伯


我们是“慢教授”。我们相信,将“慢原则”引入我们的职业生活,乃是一种有效的方法,可以减缓工作压力,守护人文主义的教育,抵制大学公司化的脚步。“慢运动”——起源于慢进食——挑战着当代文化的疯狂节奏以及标准化。迄今为止,在建筑设计、城市生活以及人际关系中,“慢”作为原则已经得到推崇,但谈到教育,它目前尚且没有找到自己的门径。然而,如果说社会要培育深思熟虑,哪怕只有一个部门,它也应当是以学术为业的教师。大学的公司化已经破坏了学术生活,拨快了校园的时钟。行政主导的大学,现在将效率摆在了第一位,因此导致了时间紧迫,让我们所有人都感到时间不够用,发现了自己的无能为力。讨论教授职业的压力,并不是放纵我们自己;恰恰是对之闭口不谈,反而会正中公司化大学模式的下怀。
在公司化的大学里,权力,从教授转移到管理者手中,经济理由主导一切,熟悉的“底线”思维遮蔽了对教学和智识的关切。“慢教授”,提倡的是从容思考,而不是仓促地加速度。要思考,我们需要时间,我们的学生也同样需要。对于反思以及开放、不设限的探索来说,时间,并不是一种奢侈品,而是我们行动的必需。
危机话语主宰着当前关于大学公司化的文献,催促我们在为时已晚之前,马上行动起来。我们则更加乐观,相信抗争已经发生,且生机勃勃。在我们心中,“慢教授”总是有目标,有行动,培育着情感和智识上的坚韧。“慢教授”,要找到反思和对话的时间,以此为手段,他们要找回大学的智识生活。


西方文明教育我们,展示忙碌能带来好处,给观者以深刻印象。——博伊斯《首要原则》一个又一个时刻,当我们仓促行事时,我们就无法成为我们自己。——雷蒂《高产学者的七个秘密》



 《慢教授》是一本什么样的? 

 听听作者怎么说 


《慢教授》吸取了许多文体的资源。启发我们的,有论述高等教育公司化的文献,有记录压力或孤单是如何伤害生理和心理健康的经验研究,还有推崇工作和生活平衡的大众自助手册;当然,还包括“慢运动”中的关键文本。从上述各家各派中,作为作者我们受益良多,不过应当指出,虽然我们偷师了上述文体的某些特色,但这本书也是独一无二的,因为它将哲学的、政治的和实用层次的思考熔为一炉。


《慢教授》这本书,较之于批评大学公司化的著作,它更加乐观;较之于自助指南,它更有政治自觉以及历史意识;较之于那些以压力和“慢运动”为题的论述,它更聚焦于学术界。迄今为止,将“慢原则”扩展适用至学界,《慢教授》可以说是第一本书。


我们俩都是文学批评家,写作这本书也促使我们走出了原先的舒适区。写作这样的书,我们必须要忘却从前专业学术训练的某些要求;但悖论却在于,这么做,才能让我们记忆起学术生活的某些关键面向。放眼当下,它们正处在危险中,正在变成往昔时代的遗迹。《慢教授》的观点,已得到许多领域内的经验研究的支持,从社会学到医学,再到信息科学以及劳工研究,与此同时,这本书也扎根于个体的经验。虽说我们不时担忧,这本书会不会显得过于个人化,但我们也逐渐发现,纳入学者的“证词”,对于我们的写作来说是至关重要的,而且与整本书的政治基调,也不可分割地关联在一起了。


玛格达·路易斯曾发表论文,《不止映入眼帘的:高等教育公司文化的背面,并论一种新女性主义批判的可能》,她在文中提醒我们,个人故事构成了“一种根本的前提要件,由此出发,才可能发展出新的视野,理解关于大政治之话语和结构的运转”。如是说,学者为什么要现身说法,其目的并不是透露出“个体的特征”,而是要“放大政治的语境,正是存在于其中,这些事件才得以可能……同时提供基础,由此开启一场集体对话,讨论当下学院内的社会、政治和智识生活”。



此外,《卫报高等教育网络》近期刊发了一篇文章指出,“虽然学者站出来讲述的故事日积月累,但学术界内的心理健康问题,并没有得到什么充分研究,扎实的硬数据在此领域内还很稀缺”。鉴于“硬数据”之“稀缺”这一现状,个体化的叙事就可以引导我们的思考、我们的行动,以及进一步的研究。马克·贝科夫曾对新兴的动物行为科学有如下评论:“当个体故事以复数出现,就是数据”。从他的洞见之中,我们可以获得启发。个人站出来诉说故事,不仅能够反映出我们的女性主义进路,以及这一题目的研究现状,还尝试着烛照出某些学术经验——那些我们相信虽然普遍,然而却未得到承认的经验。


斯蒂芬·科林尼曾著有《大学何为?》,这是我们都很景仰的一本书,在此我们也效法该书,如科林尼所言,“引领读者去关注并承认某些问题,迄今为止,它们都遭到忽视、误解、低估或者压制”;追随科林尼,我们也相信,“承认之过程,总是有这么一部分经验,就是诉诸读者在某种意义上已经知道的东西”。这么说来,我们的个人故事,就构成了一种补充,一方面,同正在积累中的数据相辅相成,另一方面,也支撑着我们这本书贯彻始终的目的:在讨论大学公司化如何影响我们的职业习惯和福利时,应保持心态的开放,打开更大的探讨空间。


我们希望,这本书可以担当起一种干预。既然干预构成我们的目标,则本书会时常采用宣言体的形式写作。写到关键处,我们会自觉地提纲挈领,转用宏大的笔触,勾勒出在当代大学中运转着的种种力量。是它们让高等教育长期推崇的目标岌岌可危,同时又可以拿出一种抗争的模式。



《慢教授》是一声呼吁,号召行动起来。初心在此,这本书就其本质而言是理想主义的。我们起草了一份《慢教授宣言》,它所依据的,既有作者个体的反思,也包括持续不断的学术工作。在此基础上,这份宣言还树立了一种反向的身份,虽是对现实的提纯,但仍是我们可以主张的——而这种身份所对抗的,正是高等教育公司化的产品,亦即那种被围困、被管理、匆忙混乱、“压力山大”,以及意志消沉的教授。


作为作者,我们也做出慎重的选择,没有把这本书写成那种300页起跳的学术大部头,那种篇幅,我们的同事很可能忙得根本没时间读。我们的原则,就是要让《慢教授》这本书发挥作用,言之有物,可以为许多学科领域的同事所理解。虽然我们承认,大学内部存在着体制性的不平等,但“慢方法”的意义,很可能适用于学术职位的全部序列。我们这些人已经取得了终身教职,既然享受体制的保护,也就担当着一份职责,用我们自己的方式,为了包括我们在内的所有人,尝试着改变工作的环境。我们也已经关注到,对于大学教员来说,一代接着一代,任职门槛正在持续不断地越升越高——因此,这本书也是写给研究生的。



 邓小南、李连江 

 应星、项飙 

 四位前辈学者联袂推荐 


邓小南

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、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


在一个推崇效率的时代中,《慢教授》带给我们不同的启示。该书就其本质而言是理想主义的。书中讨论在大学“公司化”的取向下,追求思想智识的师生如何面对今日的挑战与焦虑。作者强调学人在制度语境内的行动力,娓娓道来的是校园内习见的日常,尝试疏解的是抉择的困惑与纠结,呈现的不是答案而是贴切的建议。所谓“慢”与“宽”相关联,关系到我们对“时间”与“空间”的重新理解与感知。自主地“慢下来”,让学术过程更从容、回旋天地更舒缓,通过情感的融通和智识的韧性,激活学人交流对话与深度思考的能动力。


李连江

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学系教授,《不发表,就出局》作者


田雷教授翻译《慢教授》,固然因为与作者会心不远,更多因为他自爱与博爱。自爱助他超脱,在考核杠杠重压下谋定了生存,就踏实耐心地培养发扬才能,不在虚荣鞭子驱赶下荒废生命。博爱令他度人,不忍见谋定生存的同仁匆忙依旧,费心费力分享他了然于胸的智慧。


应 星

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,《清华社会科学》主编


在国内学界热火朝天、你追我赶的所谓“学科建设”中,我们实在是太需要读一读《慢教授》这样的著作了。两位作者给我们清晰地还原和展示了一个基本的常识:学术终究是比慢而非比快的。急促、焦躁与跟风不仅会毁了教授,也会毁了学科,最后只能看到一代又一代的“新父”们在学术舞台上自鸣得意的拙劣表演,而且各领风骚的时间也会越来越短促。只有慢才是真正“以科学作为天职”的学人的守身之道!


项 飙

英国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、德国马克斯•普朗克社会人类学研究所所长


一个人走进博物馆,对讲解员的述说很不耐烦,而不断问这些展品值多少钱。只有钱数让他对艺术品产生有意义的感知。不要嘲笑这个人的无知。这正是大学教授们对待同事的研究、甚至对待自己的工作的方式。研究的具体内容不重要,脑子里想的只是发表了多少、在哪里发表、这些发表在职称和奖金上如何兑现。强调早出、快出、多出成果,不是让学者多做贡献,而是相反,是让学者避免深度分析、避免干预历史、影响现实。无法控制自己时间的人,最容易被控制。慢下来,不仅是降速,而且可能带来根本的转向。对少数以快为乐的人,《慢教授》可以是一个及时的警醒;更少数的已经在“慢性抵制”的学者,可以从这本书里获取力量;对大部分在快和慢之间挣扎的学者,这本书也许能够为你开出一片新天地。



《慢教授》是一本引人入胜的小书,它可以任你读,但一定不要读得太快。


此次岁末预售,我们特别制作了一版一印的“慢教授”明信片。



《慢教授》书写了一个宣言,作为一本书,也是一份久违的礼物,把它送给正在填表、参加各种会议、绞尽脑汁搭配五项标志性成果的自己、同事以及朋友,也许正当其时。


· 2021年,我们是慢教授 ·

 关于本书 

《慢教授》

[加]玛吉·伯格 芭芭拉·西伯 著

田雷 译

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


现代社会的节奏越来越快,就连大学的象牙塔内也难以容下安静的书桌。校园的时钟滴答作响,大学变得像公司一样,不断催促教授们速度能再快些,效率能再高些,成果能再多些,却全然不考虑这些考核会如何破坏我们的学习和思考。


在《慢教授》一书中,伯格和西伯两位教授呼吁在学者生活中引入“慢原则”,用“慢”来修复人文学科的生态。整本书以学者的职业生活作为方法,从教学、科研到同事相处,依次展开,揭示并分析了当今学界的绩效文化和速度焦虑,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种种解困之道。在提升教学、科研和学院生态的同时,又能减缓个体所承受的焦虑和压力。




近期新书:

1.城市的精神:从共生到共享,每个人都是城市的守望者

2.日本人竟然用这么美的办法,拯救了自己衰败的乡村!

3.新书 | 历史学,真正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心灵

4.刘勰与《文心雕龙》是如何名扬于世间的?

5.山中取食记 | 清炖萝卜的冬天




— end —

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

合作请联系微信号:yujiang579





点击阅读原文

即可提前加购《慢教授》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